2月 07, 2007

小錢拼致富 Web 2.0網站熱潮難擋

【陳智偉╱綜合外電報導】2006年12月07日 星期四 蘋果日報
創業基金門檻低 靠信用卡也能一搏
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日前獲Google以16.5億美元(約台幣541億元)收購,並榮膺《時代》雜誌「年度最佳發明」,奠定新一代Web 2.0網站里程碑。這些新興網站打破前一波網路狂潮砸大錢「快坐大」(Get Big Fast)才能生存的迷思,以服務至上、網站屬於所有人的觀念興起,自然以人潮帶來錢潮,繼而成為傳統媒體或龍頭網站的收購目標。


新里程碑
由於Web 2.0主要特色在於使用者不再被動接收資訊,反而躍居內容提供者與管理者,為服務加值,會員參與度愈高,網站就能凝聚更高人氣,增加廣告籌碼。
和第1代Web 1.0網路狂潮較不相同的是,Web 2.0創業者本身多半就是網路迷,經營網站如交友,創業基金門檻很低,多不倚賴創投基金,靠著1張信用卡也能在車庫裡催生,加上使用者至上的革新概念,著實給老前輩及創投業好好地上了一課。


主打使用者至上概念
目前知名Web 2.0網站如YouTube、MySpace和維基百科等創辦人,共同特點是創站初始都不是以「上市」(IPO)為首要目標。YouTube創辦人兼執行長賀萊認為,Web 2.0服務高度仰賴使用者參與為服務加值,創業者應該先催生服務,必須測試出深具利基的產品,再一步步規劃具體事業計劃,不要一開始就急著拿簡報尋找金主。
Flickr創辦人伯特菲爾德指出,Web 2.0經營者必須對自己提供的服務抱持熱忱,儘管不必和錢過不去,非得標榜非營利,但以賺錢為唯一目的的網站,通常不太成功,要讓員工、顧客、供應商皆大歡喜,對服務有信心,才能立於不敗之地。


對自家服務得抱熱忱
MySpace創辦人德沃福也認為,社群網站成功關鍵在於,經營者對共同價值與規範永保真誠,在維持品牌識別度的同時,盡力想辦法改善使用者生活,為服務加值,不要強塞硬灌,逼他們接受不想要的商品。
在創業成功之後,研發wiki共筆技術的JotSpot創辦人克勞斯開玩笑說:「就等Google來買了。」不過他強調,一心等人收購的公司,反而不會有人來買,經營者必須專心把網站打造成可獨立經營的成功事業體,愈沒有出脫必要,就愈會成為併購大熱門,出發點仍不能老想著賣錢。


仍須面臨泡沫化洗禮
這些Web 2.0企業創辦人多半完全不吸收外來資金,或者僅分配有限投資額度給創投公司,一旦創業有成、公司行情飆漲時,創辦人多半囊括大部數資本,往往身價一夕暴漲成為千萬(美元)富豪。
儘管連JotSpot創辦人克勞斯都同意,Web 2.0勢必也將面臨泡沫化洗選過程;但創投公司Emergence Capital創辦人瑞特認為,由於他們不像前一波網路公司那樣燒錢,就算不幸泡沫化,對整體市場衝擊也不會太大。
《紐約時報》指出,伺服器是Web 2.0創業最大開銷,但初期每月也只需要幾百美元租金,用小額貸款就可以維持,如YouTube一開始也是靠創辦人陳士駿用卡債養大的。
Web 2.0影響力無遠弗屆,連軟體龍頭大廠微軟(Microsoft)已宣示,未來10年都將押注在相關服務上;半導體龍頭英特爾(intel)則與Six Apart等網路軟體公司結盟,計劃推出Web 2.0商用軟體工具「SuiteTwo」。
網路大廠美國線上(AOL)執行長米勒索性在月初舊金山第3屆「Web 2.0高峰會」上,甚至宣告入口網站「已經過時」,其他科技業代表與專家也一致同意,Web 2.0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,一旦突破「全球認證機制」等技術瓶頸,解決資訊「可信度」的問題,還將創造更大、更具體的商機。


蘋果小辭典
Web 2.0
「Web 2.0」為媒體公司O'Reilly於2004年創造的新名詞,和Web 1.0網站經營者即為主要內容提供者不同的是,Web 2.0為各類透過所有使用者共同創作、分享而建構的第2代網路服務,如社群網站、維基共筆(wiki)及通俗分類(folksonomy)等,易於激發網友高度參與感,為服務內容加值並吸引更大流量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