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 07, 2007

我是讀者,也是記者

大眾媒體時代退位,個人化、參與式媒體的時代來臨。從單向到雙向、被動到主動,訊息不再是一對多,由媒體向受眾單向傳播,而是由受眾裡的成員向其他成員(member to member)相互連結、表達、溝通。
【文/蘇育琪】 ‧天下 2006/07/04

訊息內容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,界限愈來愈模糊,未來,人人既是內容的生產者,也是消費者。


匯話(conversation),將成為新媒體的核心價值觀。

未來的媒體,會變成什麼?現有的媒體,如何轉型變身?

人人參與的新媒體時代,將為媒體產業和整個人類社會帶來哪些深遠的改變?

本刊獨家刊載《經濟學人》專題報導,提供解讀新媒體革命的趨勢分析。


我們正逐步向一個全新的紀元邁進。這個新紀元,可稱做個人媒體或參與式媒體的時代。


青少年及二十幾歲的年輕人(尤其在富有國家),對這個新文化早已十分熟悉。去年十一月,「皮優網路及美國生活計劃」發現,美國青少年中,有五七%會自行製作文字、圖片、音樂、影像等內容,放上網路。加州未來研究院的主任保羅.沙佛指出,在這個新的媒體文化中,人們不再被動地「消費」媒體(從而被動地消費廣告),而是積極地參與媒體,製作各種形式、規模的內容。這未必意味著「人們將會編寫自己的報紙,」著名的部落客傑若米.查瓦尼認為,「他們做的,可能簡單到像為吃過的餐廳、看過的電影打分數,」也可能複雜到拍攝家庭錄影帶。


這個趨勢,對媒體的傳統經營模式,將造成莫大的衝擊。過去,媒體靠吸引大量讀者/受眾以販售廣告。但在新媒體紀元,出現大量受眾的情況不多,通常數量很小,甚至稀少。


在過去,少數幾家資金雄厚的媒體巨人爭奪受眾;未來,將是小公司或個人的天下。他們會彼此競爭,但更常相互合作。


在參與式媒體中,受眾和媒體人的界限十分模糊,甚至消失了。部落格搜尋引擎Technorati創辦人大衛.施弗瑞指出,過去一對多的「演講」(也就是媒體公司單向對受眾傳播),將轉變成「受眾之間的匯話」。


從「演講」變「匯話」


和之前的媒體革命一樣,這一波革命最早顯現的跡象,是新奇的語彙。二十世紀初期,《曼徹斯特衛報》的發行人查爾斯.普瑞斯維奇.史考特(也就當時的主流媒體人),看到「電視」這個名詞,十分震驚。對他而言,這個字「看來一半像希臘文,一半像拉丁文——絕對不會有什麼好事。」


今天的主流媒體人,面對的新名詞更是特異。韋氏(Merriam-Webster)字典在二○○四年選中「部落格」(blog)為年度風雲字彙。二○○五年,新牛津美國字典選了「播客」(podcast)。下個中選的字,很可能是「維基」(Wikis)、「影誌」(vlogs)、「虛擬實境」(metaverses)或是「民眾分類學」(folksonomies)。


這個革命的最大變革在於,今天的年輕人,以及未來的大多數人,將會自己決定什麼是可信或有價值的資訊。他們有很多的奧援——可以靠專業編輯人士的協助,也可以透過新的過濾及協力技術,結合眾人的智慧,集體合作。「舊的媒體,只有一個事實來源;新的媒體模式則是有許多的事實來源,我們一起來尋找分辨,」為維基開發軟體的JotSpot創辦人裘.克勞斯表示。


未來研究院的沙佛表示,媒體革命帶來的最大好處,是啟動爆炸性的創意,各式的觀點百花齊放,規模之大,就像五億三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炸,引發物種數量的激增。「我們正步入一個文化豐盛、選擇無限的新紀元,它的規模之大,前所未見。這個時代最強的產業驅動力,將是同儕創作,」《連線》(Wired)雜誌總編輯克里斯.安德森指出。


主流媒體的傳統價值一向在於旁觀,但在參與式媒體時代,匯話(conversation)將成為新的核心價值。「主流媒體只要一不小心,就會搞錯方向,」哈佛大學柏克曼中心研究員大衛.溫柏格警告,大家必須深切體認到這種差異,因為這波新媒體革命「不只是出版現象,更是社會現象。」


【天下雜誌349期】

沒有留言: